2017年10月3日星期二

香港屋邨

2017年10月2 星期一 (晴)
不知何時開始,香港的公共屋邨漸成為熱門拍攝地點,特別是位於九龍黃大仙區牛池灣的彩虹邨,更是台灣朋友在香港最喜愛的攝影場地之一。今天在炎熱的天氣下走訪了數個屋邨,拍了一些照片。

彩虹邨
乘港鐵到彩虹站,C 3 或 C 4 出口到地面,轉入屋邨範圍,中央停車場頂層平台籃球場就是拍照的絕佳場地。彩虹邨位於九龍黃大仙區牛池灣,落成於 1962 年至 1964 年間,是香港最早期興建之公共屋邨之一,共有 8 幢 20 層及 3 幢 7 層高住宅大廈,大廈外牆均漆上彩虹色彩,極俱特色。到達時正是正午時間,烈日當空,但已有數十人專程前來拍照,十分熱鬧,大廈外牆久經日曬雨淋,色彩鮮明度已大為退減,但無損各人興緻。







大坑西新邨
乘港鐵轉到石硤尾站,B 2 出口到地面的大坑西新邨。與一般香港公共屋邨有別,大坑西新邨於屬「私人屋邨」,共有 8 座樓宇,除了民泰樓於 1981 年入伙外,其餘 7 座均於 1965 年落成。由於香港政府計劃清拆大坑西徙置區,在1961年以特惠地價批出土地予「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」興建大坑西新邨,以安置受清拆計劃影響的租戶,地契寫明須最少提供 1,600 個單位,廉價出租給低收入人士。2014年,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計劃將屋邨重建,樓宇外牆大都欠缺保養。
地面也是居住單位較為少見






南山邨
與大坑西新邨只一街之隔,南山邨原同屬石硤尾的寮屋區,在1975年興建,1977年入伙,屋邨共有8座樓宇,邨內的寬闊的休憩空間,其中一棵巨樹,據居民所說,已屹立該處 60 餘年。街市上方的平台空地,是兒童遊樂場,三面被大廈圍繞,形成非常特別的景觀,亦是近年的熱門拍攝熱點。



平台上三面被大廈圍繞的細小兒童遊樂場


典型的公共屋邨設計,單位外是一條長走廊



石硤尾邨
沿窩仔街向石硤尾邨進發。位於新九龍深水埗區的石硤尾邨,香港第一個政府公共房屋,前身為石硤尾徙置區,為安置石硤尾大火災民,於 1954 年而建的徙置大廈,由於徙置大廈規劃欠完善,香港政府在1973年開始改建及重建工程,新樓宇分別於 1977 年至 1984 年間落成。
石硤尾邨重建後仍只有座數編號,沒有大廈名稱







後話

上世紀四、五十年代,大批大陸難民湧入香港,在九龍界限街以北的山邊多處搭建房屋棲身,人口極之稠密。1953年12月25日晚上 9 時,白田村其中一間木屋首先起火,初時火勢並不猛烈,僅波及旁邊多間房屋,但一陣強烈的北風令火勢迅速四處蔓延,不足十分鐘,大火已波及數百戶,火勢一發不可收拾。到了晚上 11 時,整個白田村,不論是木造或石造的房屋,盡皆焚毀,直至26日凌晨2時30分火勢才受到控制。大火之後,寮屋區變為廢墟,災民流離失所,香港政府在災場附近興建兩層高的平房安置災民。之後在火災原址興建 29 棟六至七層高 H 型的徙置大廈,供災民入住,名為石硤尾徙置區,徙置大廈的興建成為香港公共房屋發展的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