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5月26日星期二

大埔鳳園 ~ 粉嶺龍躍頭

2015年5月17 星期日 (雨)
早上在尖沙咀轉 271號巴士到大埔富善邨,巴士公司提供需是70分鐘,但結果 45分鐘便到達大埔富善邨,早上交通真暢順。集合後即起步,出汀角道,在鳳園休憩公園轉入水泥車路,兩旁都是樹木,枝葉蓋頂,如在綠色隧道前進。


雨下一會,停一會,十分悶熱,直行到往九龍坑的岔路,才較開揚和涼快。

馬鞍山頂的雲有點像火山冒煙

步行至水泥車路的盡頭,原本有一涼亭,現在已被拆去。雨勢轉大,無奈停下休息和避雨。五六分鐘後,雨勢減弱,起行入水泥小路直往沙螺洞。沙螺灣村基本已荒廢,眼下所見大部份都是破屋。





在村口右轉去平山寨,從這開始走的是泥路小徑,幸好不太泥濘,雨亦停了下來。
    




走過已完全荒廢的平山寨,接回衛徑出鶴藪水塘,在營地大休。




休息後行經鶴藪燒烤場,布格仔,龍躍頭,麻笏圍出粉嶺港鐵站散隊。





龍躍頭文物徑有些已被評級的歷史建築物,日後有機會再詳細介紹,先來幾張照片。





2015年5月16日星期六

深水埗 - 舊建築物

2015年5月16星期六,多雲有雨,間中有陽光,天氣十分悶熱。早上外出吃早餐回家時,已下了一場不細的雨,按原定計劃到深水埗看舊建築物。深水埗這舊區,當中仍有很多三四層高的舊式唐樓,排檔林立,購物之方便和多元化是不用再多說了,可觀的建築物亦不少。可惜天雨關係,只行了東面的範圍。

第一站;先到坐落在醫局街的深水埗公立醫局 (二級歷史建築) ,醫局街不知否因此得名。深水埗公立醫局建於1930年代,是一座樓高兩層的白色建築,上方刻有「深水埔公立醫局」,「深水埔」是「深水埗」的舊稱。醫局 2002年進行翻新工程,現時已改為美沙酮診所。




第二站:從醫局北面窄巷步行不需一分鐘到達海壇街的關帝廟 (二級歷史建築)。廟內銅鐘所銘,建於光緒十七年(1891年),原稱協天宮,後稱武帝廟,由於廟宇日久失修,2010年由華人廟宇委員會斥資進行復修工程,成為今天的模樣及正名為「關帝廟」。廟內主神關聖帝君,亦供奉文昌帝君、六十太歲、觀音、包公及朱立大仙等神祇。武帝廟的位置原為深水埗海旁,廟後有小丘,前臨大海,廟外建有一座「玉仙亭」的涼亭,因填海已搬到廟的主殿外。海壇是海邊的神壇嗎?







第三站:沿醫局街北行三四分鐘,到達門牌170號的一座二戰前的唐樓 (二級歷史建築)。建築落成年份不詳。樓宇是二十世紀初香港流行的敞廊式騎樓商住混合建築物,樓高三層,二樓以上建有陽台,支柱建於行人道上,並形成可為行人遮蔭避雨的廊。



第四站:在170號不遠,就是天后廟 (三級歷史建築) 。深水埗昔日為漁舟聚集之地,漁民認為藉神力可保風調雨順,因而信奉天后,並於光緒二十七年 (1901年) 集資建此天后廟。當時的天后廟面海,風水極佳,惟因社區發展關係,該廟現已被四面林立的大廈包圍。除天后外,廟內亦供奉太歲、觀音及包公等神祇。



第五站:轉入荔枝角道,北行至欽州街,即見充滿殖民地典型色彩的深水埗警署 (二級歷史建築) 。落成於1925,年其中以面對欽州街及荔枝角道的主樓最可觀,高三層,地下兩翼圓拱形柱廊,一樓二樓建設有裝飾欄杆,一樓至頂層用羅馬式圓柱,傾斜屋頂鋪上中式瓦片,已失作用的煙囪亦都保存下來。二戰時期,警署被駐港英軍充作軍營用途,至香港日治時,被日本皇軍改為深水埗集中營的指揮部。





第六站:從大南街南行到北河街,看另一座三層高的戰前唐樓 (二級歷史建築),建於1920年代,頂樓的露台十分特別。


第七站:北河街轉入汝洲街,很快便到達三太子廟 (二級歷史建築)。三太子 (哪吒) 廟建於光緒二十四年 (1898年),是香港唯一一間以哪吒為主神的廟宇。據說在1894年,香港發生瘟疫,有人歸咎於妖魔鬼怪作祟,區內居民遂前赴廣東惠陽迎接三太子神像來深水埗區驅邪鎮妖。供奉神像出巡後,該區的瘟疫便告停止;因此,當地居民於1898年籌建三太子廟以作紀念。廟內現仍存放一些清末的歷史文物,如鐘和鼓等。除三太子主神外,此廟亦供奉太歲、觀音、包公、等多位神祇。


第八站:就在三太子廟隔鄰的北帝廟 (三級歷史建築) ,由該區漁民所興建。北帝廟原建於海旁,於1920年拆遷移到三太子宮旁。供奉北帝、玄奘法師(唐三藏)及掌管功名的文昌帝君。每年九月中旬都會舉行文昌開筆禮。
     

(文章中資料來源香港華人廟宇委員會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)

程個行程不需兩小時。廟內拜祭的人不多,很寧靜,可細心觀賞,至於醫局、警署和唐樓就只作外觀了。